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人大要闻

《人大建设》丨以文明之光照亮焦作民主法治建设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7-16


      2025年5月23日,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捷报: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从17年蝉联省级文明单位到如今摘得全国文明单位桂冠,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四个机关”建设为纲,将文明基因融入履职血脉,用法治力量浇灌文明之花,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走出一条独具人大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


多轮驱动,构建创建体系


      走进焦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一站一廊六室一中心”的文明矩阵令人耳目一新:焦作人大历史陈列室记录着民主法治进程、雷锋志愿服务站24小时温暖守候、艺术长廊成为思想碰撞的沙龙……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源自一场于无声处的文明革新。

      2023年和2024年,“创建全国文明单位”连续两年写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文明创建是提升人大机关效能、服务群众需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民生强调,“必须坚持高标一流、精益求精,让文明创建成为展现人大机关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成立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专班,建立“周研判、月调度”机制;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工作任务分解表,将测评体系中的20余项指标细化为58个具体项目,责任到岗、到人;扎实开展人大常委会机关“文明委室”“文明职工”评比,从思想、业务、综合、环境等维度评出6个标杆科室、15名先进典型;打造“一网一号一平台”融媒体宣传矩阵,记录创建足迹,展现创建成效,营造文明创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党建引领,激发活力


      每周五上午,“焦作人大学堂”准时开讲。如今,这个集政治课堂、法治讲堂、文明礼堂、工作分享于一体的学习平台已成为焦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的精神加油站。“学完《民法典》专题,又到‘西大井1919’红色教育基地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完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又分享家风故事。”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三党支部书记李高锋的支部工作日程表上,排满了“党建+创建”的各项活动内容,折射出党建与文明创建的深度融合。

      在打造“四个机关”文明实践中,焦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聚焦“学习、调研、服务”三大功能,创新实施党务工作队伍能力提升、代表联络站提质增效、党支部固本强基、人大系统合力联动、清廉机关正风肃纪“五大行动”,推动人大机关党建工作水平实现整体提升;创新构建市县人大“党建四联”机制,即通过“指尖课堂”实现市县代表联训、开展“党建观摩擂台赛”促进活动联办、编印《先进典型事迹汇编》推动典型联学、开放焦作人大历史陈列室促进资源联享。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获评市直机关模范机关,机关党支部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焦作市解放区王褚街道都市花园社区统战楼院,市人大志愿者服务队的故事温暖人心。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申文燕带领班子成员落实“双报到”工作机制,多次与社区、楼院议事会有代表沟通,商定环境卫生整治、公益广告宣传栏设置、围墙改造提升等方案,引导居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小区里的路面以前坑洼不平,整修后平整一新,出行安心又方便。老旧围墙变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墙,每天路过都会不自觉地多看几眼。”楼院老党员老赵非常感慨。“人大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环境变化,更是把精神文明的种子带到了大家身边!”


行动实践,文明创建春风化雨


      晚上六点半,焦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文体活动中心,太极拳队的“白鹤亮翅”刚柔并济、乒乓球队的扣杀虎虎生风、摄影爱好者一起琢磨光影线条构图之美……各文体团队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干部职工的生活,更成为播撒文明火种的生力军。

      在焦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电梯口设置了“图书角”,润物无声地激发阅读兴趣;在各办公室门口张贴“文明创建责任清单”,将垃圾分类、节能降耗等要求量化到人,内化为自觉行动的文明细节;在“文明礼仪镜”旁,“今天你微笑了吗”的温馨提示让严肃的办公区平添几分温情;在家风文化展示区,9个“最美家庭”的合影与16位“身边好人”的事迹相映生辉,持续传递正能量。3年来,市人大机关“五心”(热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志愿者服务队化身文明使者,已开展文明交通劝导200余次,举办法治讲座、文明条例宣传50余场,足迹遍布街头、乡村、企业,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


良法善治,筑牢文明创建根基


      “驾驶机动车主动礼让行人”“驾乘电动自行车应当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头盔”“携犬出户束绳牵引,即时清除犬只粪便,乘坐电梯或者在人员密集场,应当为犬只佩戴嘴套,怀抱或者将犬只装入犬袋、犬笼”……在焦作市龙源湖公园北广场,《焦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宣传栏吸引了健身休闲的市民驻足了解。这部将突出民生关切的地方性法规,为规范市民行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提供了法治遵循。

      立法守护文明已成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的鲜明标识。《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后,昔日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坑变身郁郁葱葱的城市“绿肺”;《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擦亮了“世界太极城”的金字招牌,带动文旅综合收入显著增长;涵盖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明行为促进、基层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文明系列”地方性法规,共同构建起坚实的“法治焦作”屏障。其中,《焦作市大沙河保护条例》实施后,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监测显示鸟类种群数量增加35%,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立法的典范。

      在焦作市人民广场,一群身穿市人大机关文明志愿者红马甲的青年干部正向市民宣讲《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这道亮丽的风景被群众亲切地誉为“人大红”。“过去,调解邻里纠纷、处理社区矛盾,主要凭老经验和老道理。现在遇到问题,翻翻这些‘口袋宝典’,心里就更有底了,依法办事也更硬气了。”社区调解员老李说。

      3年来,焦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持续开展法治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网络活动,发放法规单行本和宣传资料5万余份,努力让法律条文走进百姓心里,融入日常生活。


久久为功,文明创建再出发


      登录“焦作人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独具特色的“文明创建信息化平台”实时更新着动态数据和活动风采。这个集任务调度、成效立体展示、群众互动评议于一体的智慧系统,使复杂的创建工作实现“一屏掌控”、高效协同。而在庄重典雅的焦作人大历史陈列室,现代影像技术的投入,以图片、实物、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参观者“亲历”从1957年焦作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到今天人大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光辉历程,一个个珍贵的历史场景,一件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光电技术手段完美展现出来。科技赋能让民主法治历程的传承更加生动可感、文明底蕴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焦作市人大常委会文明创建凝聚的内生动力转化为丰硕成果。“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等四项工作获评河南省人大系统“出彩工作”;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称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获得党建先锋系统、法治焦作建设、服务“三十工程”、全过程监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焦作人大学堂”荣获焦作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李民生表示,“我们将以归零心态再出发,持续深化‘四个机关’建设,让文明之光更亮、法治之光更牢,进一步照亮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新征程,为焦作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贡献更多人大力量。”

作者:杨桦 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