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机关党建

历史清廉故事⑮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发布时间:2023-09-04


      东汉末年,各路豪杰割据成势。西汉中山靖王后代刘备辗转依附多个势力,后投奔荆州刘表,驻军新野。他虽胸怀大志,但兵微将寡,没有自己的地盘,迫切需要一位有格局、有远见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在谋士徐庶的推荐下,躬耕南阳的隐士诸葛亮进入了刘备的视线。刘备请求徐庶带着诸葛亮来见他,徐庶却表示,诸葛亮是奇人,一身傲骨,恐怕得有志于天下的人亲自去诚心邀请,方能出山。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人,早年因父亲去世导致家道中落,为谋生计,诸葛亮与家人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躬耕陇亩”。诸葛亮虽然隐居乡野,但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其实是有辅佐人主的雄心的。诸葛亮尽管与田亩为伴,却没有忽略对时局的观察,只是自恃高洁,深恐为昏庸无道之辈所用。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这样评价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才能可以与姜子牙和张良比肩。听了司马徽这样的评价,刘备、关羽等人“皆愕然”。这样的人正是急于振作的刘备所需要的,而且,如果不能为己所用,一旦被其他人得到了,不是平白地增加了对手的实力吗?

      史书记载,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见诸葛亮,而且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关羽和张飞并不相信诸葛亮有那么大的能力,所以总是在劝刘备放弃。但是刘备并不愿意因为吃几次闭门羹就失去获得贤能的机会,第一次前往隆中时遇到荷锄高歌的农人,第二次前去拜访时遇到击桌高歌的隐士,第三次前往草庐时才见到诸葛亮,一番《隆中对》明确了逐鹿天下的目标。

      诸葛亮对于天下大势是这样分析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不能与他争强。孙权三代积累,雄踞江东,地势险要,民心归附,任人唯贤,也很有优势,只能作为外援,不可谋取。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正应该以此为据,筹谋大事。益州地势险要,物资丰富。如果能夺取这两个地方为据点,再与外界结盟,提升核心实力,选择适当的进攻机会,何愁不能坐拥天下呢?”刘备深以为然,更加推崇诸葛亮,评价二人关系“犹鱼之有水”。从此,未出隆中便定下“天下三分”之势的诸葛亮,成为刘备身边的重要谋臣,才有之后的孙刘结盟、赤壁之战、兵入益州、汉中之战。刘备按照隆中的决策,一步步夺取了荆州和益州。后来,孙权撕毁了盟约,袭取荆州,杀害关羽。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为帝,国号为“汉”,任诸葛亮为丞相。这一年,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亲自率军讨伐孙吴,兵败退回永安。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重,对诸葛亮托付后事。刘备表示,诸葛亮的才能胜强曹丕十倍,兴国定邦不在话下。如果自己的儿子刘禅是可以辅助的君主,那就好好辅佐他,如果他不是可造之材,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刘备越是这样信任诸葛亮,诸葛亮越是感激涕零,他流着泪对刘备承诺,自己一定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又让刘禅视诸葛亮如父,要他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三国志》记载:“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诸葛亮被后主刘禅尊称为“相父”,整个蜀汉的军政和经济大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追逐个人利益,反而将全部精力用于富强国家上。在对外作战时,诸葛亮手中的权力也很大。诸葛亮在《作斧教》中记载,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安排士卒用斧头去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鹿角”,结果因蜀军武器质量不高,损毁了1000多把斧子。如果不是敌军已被击溃,后果难以预料。为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亲手设计了一批战斧,认真负责地监督生产,这批斧子用了100多天还不见损坏。可见原来负责生产军用物资的人并不用心,耗费的资材很多都进了个人腰包。

      还有《作钢铠教》中记载的,生产部门受命“作五折钢铠、十折矛”,也是诸葛亮亲手操办了这批经过多道程序的铠甲和长矛,供应前线战事。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掌管着蜀国的大型工程,“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派人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在当时,掌管着众多工程和制造工作的人,有很多机会从中牟利,但是诸葛亮的日常所需都来自自己的俸禄,没有兼营产业,全部的财产不过是成都的800株桑树、15顷薄田,这些都是国家分配给他的,日常生活没有富余,“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在《与李严书》中,诸葛亮说自己“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虽然朝廷对他赏赐很多,但是他将赏赐大多存在官府的库房里,或者分赏给了部下。

      为加强廉政建设,诸葛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来整顿吏治,要求各级官员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任内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况予以警戒,谨慎对待法纪。一旦有了功绩也会给予封赏,同时以教化为主,“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对于罪行严重的则严格按照律法处理,做到“刑不择贵”“诛罚不避亲戚”。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在整个政权体系内营造出了奉公清正的政治气氛,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病重时,诸葛亮仍然坚持谋划着蜀国的未来。他知道自己即将去世的消息一旦发布出去,司马懿一定会派兵袭击,到时候国家就会陷入危机。于是临死前他交代好国事,对尚书仆射李福说,“蒋琬可以接任自己的位置,在他之后费祎可以继任。”又对军中将领交代,“吾死之后,不可发丧”,以木雕假做活人,让司马懿以为诸葛亮并没有死,而是装死引诱他进犯,并早早设好埋伏,给蜀军争取时间,即使面对司马懿的强大武力也能从容撤退。多疑的司马懿果然上当,见状急忙退兵。

      对于身后之事,诸葛亮留下遗嘱,下葬汉中定军山,依山修墓,不必盛大,容纳下棺材即可,盛殓时穿平时的衣服,不要放置陪葬物品。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不仅是对儿子的期待,也是他一生高洁品行的写照。

      正所谓:一代名相张良谋,蜀地留芳武乡侯。乱世智冠群臣首,天下三分田亩筹。